对于西洞庭湖区域的常德来说,西洞庭农场是惟一以西洞庭命名的地方。
近日,环行洞庭湖记者来到这个与天下洞庭齐名的特别之地,实地感受它的特别之处。
特别的人员:来自祖国各地
西洞庭管理区副区长曾正飞是我们此次接触到的第一个西洞庭人,他是第一代移民的后代,父辈都是益阳移民。他告诉我们,1955年,为了加快洞庭湖区域的建设步伐,湖南省政府在西洞庭成立了省属十大农场之一的西洞庭湖农场,并从当年起开始向全国开始招工,史称“招工移民”。第一次招工全国各地有5000多人来到了西洞庭,1956年至1958年又连续三年大规模在全国范围招工,近3万人走进了西洞庭,也成就了西洞庭农场。西洞庭农场可以名正言顺的讲是个移民农场和移民城,如今,走在西洞庭的沟港湖渠中,我们总能听到用普通话、益阳话、长沙话、常德话交谈的农场工人。
他们涌向这里的原因,均与一个大湖有关,为了建设洞庭湖,人们义不容辞、步履坚定。如今西洞庭湖农场已有人员6万多人,移民进入第三代。
特殊的文化:包容性 开放性 多元性
西洞庭管理区党办主任陈新政也是地地道道的移民后代,作为我们采访的向导,他说,西洞庭人来自全国23个省市的203个县,有13个民族,200多个姓氏。天南海北的人员汇集一起,构成了西洞庭独有的地方文化——包容、开放和多元。
西洞庭农场一分厂职工黄天长是台湾人,来自台湾高山族,1955年和兄弟一起招工进了西洞庭糖厂,如今仍保持着高山族独有的文化。二分厂农垦工人翦伯仁是桃源移民,当时和他一起招工进厂的有100多人,维吾尔习俗仍保持完好。
在西洞庭农场,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知青。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大有作为的年代,3700多名知识青年来到西洞庭湖,如今仍有100多人留在了这里,他们也给湖区带来了先进文化和全新的理念,长沙知青、常德知青、湘潭知青、湘西知青等知青群体成为那个时代最动人的旋律,这里还成立了全省知青中心,每年已经返城的知青们还相邀到第二故乡走走看看。
特别的记忆:农垦工人的艰辛
家住西洞庭农场金凤山村的贺佰顺是老一代农垦工人,他还记得当初的艰难岁月,那时洞庭湖区开发刚刚起步,工人们住茅草房、喝泥巴水,在洞庭湖里围湖造田,栽水稻、种芝麻、棉花等,收入每月不足8元钱,前些年,农场管理区为农垦老工人办了社会保险,如今退休在家的贺老每月退休工资达到1000多元,老伴也有退休金600多元,儿子进工厂当了新一代农垦工。接受采访的贺佰顺对我们说,现在日子好了,生活变化大呢。
特别园区:洞庭湖区域惟一食品工业园
2009年,市政府在西洞庭设立了食品工业园,西洞庭的建设迎来真正的发展高峰期,我们一行在园区进行了采访得知,目前园区企业已达57家,其中规模企业27家,特别是2011年,园区成功引进了雨润集团,该公司大手笔投资12亿元在西洞庭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近来该公司一家就可创销售收入45亿元,直接提供就业岗位3500个。这也是目前整个洞庭湖流域最大的农副产品精加工企业,作为鱼米之乡的洞庭湖,围绕农产品这个传统优势,这样的项目应该还要更多才好。
作者:王永刚
编辑:郑波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