黝黑的皮肤,憨厚的笑容,军绿色的裤子在腿上挽个边,日前,在桃源县茶庵铺镇李梓溪村连绵起伏的山路上,记者一行正好和此行采访的主角陈湘桃遇个正着。此时的陈湘桃正驾驶着他的银色面包车从镇上往村里赶:“这两天要跟村民办新农合的事,忙得很。”简单打过招呼后,陈湘桃开着车一溜烟走了,记者和他相约在半山腰的村民家里相见。
带路的村民得知要采访支书,一下提了神:“今年4月份,临近的五村合并为李梓溪村,选一个村支书,93张选票,陈支书得了91票哩……大家伙都支持他,愿意跟他干!”
李梓溪村坐落在群山环抱中,青山凝黛、绿水悠悠、竹林摇曳,美丽的夷望溪从群山中蜿蜒流过,记者落脚的这户人家门前还贴着喜气的对联,在外地打工的儿女们回家,刚给周碧英过了七十大寿,耳不聋、背不驼的周奶奶提起陈湘桃笑呵呵:“‘黑支书’那是个热心的人,村里通电通路都搭帮他!”
“养女不放向坪界,去去来来一双鞋”,端来一把木靠椅,坐在屋前的晒坪上,周奶奶说起了一句顺口溜:这个向坪界就指的咱们村这片,以前下山没得路,点的煤油灯,村里的人到外面去都觉得丑人,有女儿的都往外面嫁,村里的单身伢娶不到媳妇。自从“黑支书”来以后,电也通哒,路也通哒,那日子也是一天天看到好过起来哒。
周奶奶说着,陈湘桃来了。“黑支书,跟村里做的那些好事你自己都要讲,莫不好意思。”
陈湘桃嘿嘿一笑:“其实也没啥讲的,只是当了村支书,就要帮村里多做好事,不然对不起大家,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1979年,21岁的陈湘桃去当兵。6年后转业回乡,他发现村里还是老样子:夜里点的煤油灯,出行还要翻山越岭,看着溪水却喝不到水,村民们都希望过上好日子,却缺一个带头人。1988年,在大伙的期待下,陈湘桃第一次当上了村支书。
当上村支书后的第一件事,陈湘桃就是要解决水的难题。村里虽然地处山区,但有500多亩良田,因为缺水,粮食年年减产,陈湘桃号召全村7个小组出工出力建堰塘。众人拾柴火焰高,很快,每个村小组都建起了一口大堰塘,这些堰塘确保了村里多年来水旱无忧。 {Ky:PAGE}
水的问题解决了,村民的粮食能够自给自足,村民们又有了更高的期望。一位村民找到陈湘桃说:“黑支书,别的村早就通电灯了,就我们村还点的煤油灯,别人都笑我们村的人一身的煤油味呢。”陈湘桃暗下决心,一定要把电拉到家家户户。
“咱们全村是1992年通的电,当时走到哪,鞭炮放到哪!”陈湘桃清楚地记得,为了通电的那2年时间里,跑部门、筹资金、组织村里出劳力……他和村支两委走了不少路,吃了不少苦头,最后的成功通电让他很是欣慰。起初得到的消息是,由于资金问题只能通到公屋。消息一传开,全村炸开了锅,谁都想自家尽早燃上电灯,有村民开始走极端,甚至藏起了刚搬进村的电线杆。陈湘桃立即召开党员会,态度坚决:全村一盘棋,千方百计通电!
1991年终于立起了电线杆,可是电线迟迟牵不上山,别村的都开笑——光光的电杆成了路标,走在村里不会迷路。陈湘桃说,资金仍然是“拦路虎”,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和村民们抓住了,他们用村里盛产的竹子和路过的商人做了笔交易,换来了好质量的电线。
20年前,村里通电,20年后,通水泥路。去年7月份开始打路,3个月就打好。陈湘桃说,3.5公里路,需要70多万元,缺口有30多万元,这可费了番气力,村里修路,有钱都为难,不说还有这么大的资金缺口。为了筹钱,陈湘桃动用了一切关系,战友、亲戚,凡是能想到的人,他都上门“化缘”,硬是把这资金缺口堵上了。
“占了谁家的屋场都不干!”陈湘桃有些恼火,修路本是惠民的好事,路从家门前过,有村民和村里打起了“圈地仗”。陈湘桃霸起了蛮,开全村大会丢下句话:“明天挖掘机进村,我会背个锄头,锄头落哪挖哪!”他心里有数,修路惠及子孙,一碗水端平了问心无愧。如今,村民们也尝到了通水泥路带来的好处。“那家,为修路翻了脸的,前些日子还专程来赔不是了。”陈湘桃狠吸了口烟,腾起的烟氲中透出一张满足的脸。
闲不住,家长里短的事他忙得乐呵。这是陈湘桃老伴给他的评价,他成天开着面包车在山里转,全村770户,没有他没走到的。陈湘桃接过话头,每天生活在天然氧吧,干着自己喜欢的事,这日子还要怎么好!“又要忙村里的‘大家’,又要顾着自己的小家,不觉得辛苦吗?”记者问。“辛苦肯定呢,但村民都信我,支持我,这就是最大的动力,不怕你笑话,今年选村支书,结果公布,我是高票通过,那心里美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18年的村支书生涯,陈湘桃不仅带着村民奔向新生活,自家的小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凭着开车的技能,他闲暇之余跑点运输,在镇里买了房子。儿子媳妇都在城里工作,去年还添了一个乖巧可爱的孙女,孙女从小跟着老两口长大。回到家,孙女的一声“爷爷”,会让陈湘桃打着哈哈笑。
作者:孙玮怿 韩冬
编辑:郑波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