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湖南省常德市正新公司循环种养带民致富纪实

董事长皮正新(左)陪同县委书记彭孟雄(中)、副县长冯文元(右)来公司调研

湖南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蔡建和(左四)考察蔬菜幼苗基地

室内鲟鱼养殖基地

大棚蔬菜
马千里 王文平 胡青山 本报记者 徐道红 文/图
澧县,湘西北大县,面积2075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澧县县委、县政府紧扣建设“区域中心、生态家园”主题,根据山、丘、平、湖的地形特点,因地制宜,推进实施“万亩楠竹、万亩茶、万亩蔬菜、万亩花、万亩葡萄、万亩虾”的“六个一万亩”工程,通过高效农业、设施农业促进农民致富。县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严钦元对澧县农业发展如数家珍。近几年,县委、县政府富民举措得到众多澧县籍企业家的响应,大量的非农资金投入到“六个一万亩”工程上,六大农业高效产业都有相应龙头企业作支撑。“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充分发挥着企业、产业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农民收入迅速增长。严钦元介绍的常德正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皮正新将矿产、房地产获得的数千万元资金带回家乡,建水电站、建农贸市场、建鲟鱼养殖基地、建有机蔬菜示范基地、组建专业合作社,走循环经济路,引起记者的浓厚兴趣。
在赴常德市正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所在地澧县火连坡镇边山河的路上,记者对严钦元介绍的皮正新的故事有了些怀疑,不解皮正新为何要将数千万元资金投入交通不太便利的山区。上百里的奔波,一条青砖青瓦翘檐封火墙的徽派仿古建筑街道让记者眼前一亮,在如此省际山区有现代气息与古建风格交辉的繁华商贸集市街让记者着实吃惊,严副部长告诉记者,正新公司到了。
走进正新公司,监控室墙壁上的十几个监控视频吸引了记者,水电站车间、鲟鱼室内工厂化养殖车间、蔬菜大棚、管道、沟垅等设施以及工作人员操作都看得清清楚楚。身边的中年汉子告诉记者,视频上的画面是正新公司实时场景,输一个密码,在全球任何地方都可通过网络看到正新公司的生产过程。严副部长介绍,此人就是正新公司的董事长皮正新。
说明来意,皮正新动情地说:“边山河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回报乡梓是应该的。在回乡投资发展的8年中,我做的事不多,镇、县领导、相关部门和乡亲们给我的支持不少,县委书记彭孟雄和县长李育智为我公司发展多次召开协调会,现场办公,县农办派出专人指导工作,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将我们的农业项目纳入2014年扶持计划,镇领导经常帮我们出主意,及时解决企业所遇到的困难,边山河的乡亲用两个月的时间就为企业流转了所需土地。湖南省委农村工作部的蔡建和部长、省市商务部门等有关领导来基地考察,给予高度评价和肯定。我还光荣当选常德市第五届、第六届人大代表。我只有做得更好,才能对得起领导和乡亲们的支持和帮助。”
投资兴建水电站算的是利国利民账
湘鄂边界的澧县火连坡镇边山河,是当地有名的历史小集镇,自古就是商贾重地。长年流淌的边山河,把湘鄂两省隔开。一座公路桥,使两岸相联。站在桥头,北望可思荆楚长江,南眺可达三湘两广,是西进湖北宜昌、重庆、四川的门户。桥下的河水清澈,蜿蜒流入洞庭。
皮正新1960年出生于火连坡镇澧松村洈水之滨一处名为滴水岩的山腰之上。生于斯长于斯的他,从小就受到“孝悌为大、诚信为德、勤谨为本”的家训,为人低调勤勉。他干过供销员,当过厂长,涉足过旅游服务,开过茶楼,经营过房地产,开过矿山。经过20多年的打拼,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凭着自己的胆识和诚信,终于成为拥有几千万元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的公司老总,在缅甸还拥有钨矿、铅矿等产业。
2005年,家乡几位县领导因公到张家界市慈利县,顺便看了当时他在该县的公司。他当时正投资8000万元兴建当地的商贸建材城项目。当得知在没有用国家一分钱贷款的情况下,他一年内完成了600多套住宅、517个门面及附属配套设施时,大家都很惊讶,认为他是一个能办事会办事的人,便盛情邀请他回家乡投资。
这一年,他回滴水岩老家过春节,真的就被火连坡镇的党政领导和村支书“缠”上了。他们极有韧劲,一连“磨”了好几天,轮番向他诉说:“边山河可投资兴建个水电站,以前谈过5个老板,1个也没谈下来,特邀请在外发了大财的皮总投资水电站,为建设家乡出把力。”皮正新被家乡领导们的真诚感动了,便答应进行考察。他算了下账,边山河水电站投资要1200万~1400万元,装机才1445千瓦,年发电600多万度,每年回报约100万元,给政府的税收和水资源费10多万元,需要十几年才能收回投资。这笔资金如果投向房地产或其他短平快项目,最多3年可翻一番。一算这账还真不划算,但考虑到这是一个利国利民又很环保的项目,能造福家乡,回报乡亲,他毅然拍板。家乡的父母官更实诚,立马签订协议,成立班子,马不停蹄地帮助他跑起项目来。县领导和各职能部门也大力支持,并积极与湖北松滋市进行协调。这种全方位的服务和招商热情,让他很受感动,更加快了节奏。
2006年10月,水电站破土动工。在水电站指挥部大门两侧,皮正新自撰了一副对联:“兴利除弊,巨构驯风水;湘情楚结,福祉泽澧松”,横联:“寸草此心”。2007年12月,投资1500万元的水电站4台机组全部并网发电。看到水电站缓解了山区农村用电紧张状况,皮正新舒了一口气,又把目光投向了更远处。
兴建农资物流市场想让乡亲们唱主角
身为老板,皮正新对自己却异常“吝啬”:一个挎包他背了8年;花14元在浙江义乌小商品城买的两条领带,他用了10年。可是,他对农村、对农业、对农民,对生他养他的那片热土却非常慷慨。火连坡镇修敬老院缺钱,他捐了5万元;修乡村公路,他解囊22.5万元;为改善边山河乡亲的饮水,他投资50多万元;临近乡镇修公路他派人去支持;家乡河对岸湖北省的乡村搞公益事业,他也闻讯去捐助……
然而,他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捐赠施舍绝不是改变农村面貌的最好办法,出路在于使乡亲们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2007年春,一个更大胆的计划在他脑海中渐渐形成:建一个湘鄂边农资物流大市场,搞活省际边贸,让周边的乡亲自己唱主角。他的计划被列为澧县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时任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的颜学锦任项目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组长。农资物流大市场暨澧松新农村试点村的建筑,采用外仿古内现代相结合的模式,将中国古建筑的庄严、质朴、和谐与现代建筑的坚固、舒适、实用有机揉合,配套村民文化广场、典雅文化小街、衬以多层次立体绿化,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唯美感受,其效果也达到了“历史繁华再现,南北物流通衢”的至高境界。
新村投资5000万元,建成村民集约居住面积21467平方米,商铺面积10841平方米。功能区以农业、农村、农民所需供应为主,辅以农资产品、肉食水产、土特产品等19个功能区。此外,还配置物流中心和汽车客运站,3条湖南、两条湖北的乡村公汽环线,覆盖方圆10公里范围,方便近10万人交通往来和进场贸易。
显然,这是个长线投资项目,资金回收期长,几乎没什么利润可言。亲友们劝他:“拿这些钱进行房地产开发,最多两年就能翻番,把钱搞到乡下太不划算,费力不讨好。”他坦然一笑:“追求利润最大化虽是商人的目标,可我还有一个追求你们不知道。”几年过去了,边贸大市场已完成投资3000万元,现已经配套建设了边山河汽车客运站、物流中心、服装辅料加工厂、鲟鱼室内工厂化养殖基地等项目,并在政府部门支持下,成功举办了三届湘鄂边农副产品交易会。已形成逢五逢十赶集交易固定模式,年交易额突破1亿元人民币,很大程度上活跃了湘鄂边农村区域的经济。
现在,每逢赶场日,湘鄂边的村民们都会自动来市场赶集。只见大市场内人流如织、车水马龙,供销两旺。特别是每逢中秋或春节等传统节日,赶场的都有几千人,一派繁荣兴旺景象。这种不丢田土、不抛园林、不误孩子、不弃老人的生活方式,让城里人都很羡慕。这时,人们终于明白了皮正新的追求:那就是他的故土情结所追求的家乡富裕昌盛。
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兴建鲟鱼养殖基地
如何把这里的青山碧水彻底地利用起来,是火连坡人一直在谋划的问题。镇长陶贵锋介绍说:“皮总的发展眼光和思路,真是与我们不谋而合。”
2012年2月前后,皮正新正思考着如何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如何为市场寻找支柱产业,这想法被镇党委书记覃晶晶和镇长陶贵锋知道了,便与他商量同县里有关领导去湖北中华鲟研究所考察,发现鲟鱼养殖项目不错。鲟鱼素有软黄金、国宝之称,养殖价值极高。但养殖中华鲟鱼不是一般的养殖,是带革命性的工厂化养殖,有前景,也有风险。此物对生存环境要求近乎苛刻,水温须保持在15℃~25℃,水质无任何污染。通过分析,边山河的地理位置与河水具有养殖鲟鱼的环境和优势。鲟鱼喜静,边山河地段白天黑夜幽静无比,这做得到;鲟鱼需要清洁的水源,边山河近百里无工业污染,也能做得到。养殖场可采取接管道从滴水岩上引黄龙洞山泉、从边山河里抽河水养殖,并利用养殖废水栽培有机生态蔬菜,循环利用水资源,预计年产值2000多万元,并可提供约100个就业岗位。皮正新在政府领导的鼓励下,通过反复磋商和论证,果断拍板:“说干就干!速战速成!”3月3日到湖北宜昌考察鲟鱼项目,3月5日就开始动工修建鱼池,4月8日就进了鱼苗。只用了两个多月时间,投资3000万元,在湘鄂两省交界的边山河畔,就建起了一座室内工厂化生态鲟鱼循环水养殖场。
鲟鱼的药用保健价值,激发了人们对鲟鱼走上餐桌的热情。但鲟鱼是珍稀濒危物种,国家法律明令禁止捕捞和食用,因此,想吃鲟鱼并不是那么容易,只有人工养殖的鲟鱼才被允许食用。
鲟鱼室内生态循环水养殖是一项投入产出比大、占地小、无污染、易普及的养殖业,是农业部推广的工厂化健康养殖项目。正新公司以鲟鱼养殖基地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鲟鱼深加工产品的开发销售为目的,形成自己的完整产业链,达到产、供、研、销一体化。现已养殖鲟鱼10万尾,同时还引进了匙吻鲟、胭脂鱼、丁桂鱼、日本锦鲤等多种名特鱼类品种,年产量达40万斤,年产值1200万元。几年后,年产鲟鱼可达80万斤,年产值将达2000万元,并可提供200余个就业岗位。日本东京的一批客人来到常德,听说后专程到正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访问,当看到大大小小的鲟鱼在养殖池里悠然游弋,得知正新农科的鲟鱼养殖已实现批量生产,普通人都能吃上鲟鱼时,羡慕地说:“鲟鱼是一种高贵食品,营养丰富,在日本价格非常昂贵,中国的普通百姓都能吃上鲟鱼,真是太有福了。”访问者们并不知道的是,县政府是如何关心扶持这个新型产业的。县委、县政府一开始就关注鲟鱼基地的建设,县委书记彭孟雄和县长李育智多次召开鲟鱼养殖专题调度会。相关部门针对基地建设所需解决的问题,制定方案,迅速组织专人实施。县有关部门均对项目实施了帮扶。公司2013年又追投资金500万元,完成了室内4000立方米水体的鱼池建设,并对9个鱼池投放了鱼苗;室外钢构鱼池施工建设也已完成;控温冰厂建设已全部完成,鲟鱼养殖正步入快车道。
走发展循环高质农业之路带动众乡亲致富
面对人多地少的现状,单靠传统农业无法致富的边山河人纷纷外出打工,在外闯荡多年的皮正新深知乡亲们离乡背井的痛楚。如何让乡亲们在家乡也能致富是他不舍的追求。踏破铁鞋无觅处,在山东寿光考察时和湖南蔬菜贩运商的一次交谈让他得到启迪,菜商告诉他,湖南反季节蔬菜需求量极大,绝大多数靠外调供给。湘鄂边界的边山河,远离城市,上游百公里内无污染企业,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形形成了特有的小气候,空气清新,水丰土沃的边山河,历史上就是优质育种基地。近乎原生态的生态环境是边山河的优势,利用生态优势种植反季节蔬菜,一可解决冬季市场蔬菜供应问题,二可带动周边乡亲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快致富步伐。他的设想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支持,镇领导、县农办领导成了正新公司发展蔬菜产业的智囊团,帮助出谋划策。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皮正新确定了高起点、全程监督、整条产业链生态循环发展的模式。他依托鲟鱼基地,投资45万元建起了全钢架结构、内铺节水自动滴管系统的试验大棚,将富含有机肥的鲟鱼养殖水用于灌溉大棚蔬菜,实现了养鱼和种菜的生态循环。2012年11月,公司1.5亩反季节西红柿、黄瓜、辣椒等蔬菜全面上市,这种严格按有机种植标准生产的蔬菜口感适中、安全环保,深受群众欢迎,供不应求,收入近5万元。每亩收益逾3万元,是粗放式生产的10倍。
试验的成功,坚定了皮正新通过发展反季节蔬菜带领乡亲致富的决心,但他也深知此路的不平坦,要想在市场经济中胜出,首先必需取信于消费者,严把质量关。
投资3000多万元,正新公司首先在278亩流转土地上建设了40个日光温室大棚、30个秋延大棚、8个育苗智能连栋大棚、38间猪舍、38个沼气池,大棚内黑灯捕虫系统等物理、生物防虫、防病设备齐全。同时,走生态循环农业之路,引山泉与河水养殖鲟鱼,鱼的排泄物及余水通过管道引入大棚,每个大棚旁边有一个猪圈,养有六七头猪,大棚的菜叶及棚间产的玉米、红薯喂猪,猪粪、废蔬菜入沼气池产生沼气和有机肥,沼气点灯作为大棚补光,有机肥通过埋管对大棚蔬菜进行滴灌,整条产业链实现了“五位一体”零排放、零污染。
培养人才,推进规范化管理。公司现有员工159人,其中各类科技管理人员26人,正新公司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技术力量培养。在聘请山东寿光蔬菜种植专家任技术总监,进行实地指导和培训本地员工的同时,派出50多人次到山东、湖北等知名蔬菜种植区进行强化培训学习,与省农科院、省农大对接,提升公司的整体科研能力。在蔬菜生产管理上坚决做到“五不”、“三统一”——即不使用化学农药、不使用化学肥料、不使用激素、不使用添加剂、不使用转基因种子,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统一销售。
皮正新告诉记者,食品可追溯制度固然好,但要让食品更安全,消费者更放心,最有力的方法,就是将监督权交给消费者,让自己的整个生产过程透明化,消费者通过网络监控随时可了解公司的生产情况。为给消费者提供监督自己的平台,公司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了种植、养殖网络监督系统。目前,公司的会员可通过网络实行实时监督。
记者走进正新公司的辣椒、西红柿、黄瓜等蔬菜大棚,看到各类蔬菜长势喜人。技术人员告诉记者,35天左右可全部进入收获期,辣椒亩产可达到两万斤,西红柿、黄瓜亩产可达到3万斤,按时价每亩蔬菜产值将达10万元。
皮正新一再告诉记者,自己所做的一切就是想让乡亲们早日富裕起来,这是他的梦,至于自己的公司不亏就行。皮正新回乡发展,已安置数百名村民就业,蔬菜基地目前用工100余人,每位菜农年收入3万多元。为带动更多乡亲致富,2013年5月公司牵头组建了生态种植养殖合作社,已有(包括河对岸湖北村民)近70个农户加盟,公司对社内所有专业大棚统一部署生产、统一供应种苗、统一技术管理、统一收购调运销售产品。为提高菜品和扩大销售渠道,公司投资200万元修建了仓储、检验、筛选包装车间、冷藏库及冷链配送物流中心。皮正新告诉记者,等乡亲们得到反季节种植蔬菜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时,公司将主攻种植养殖管理服务和产品销售,为种植、养殖户提供技术保障和销售保障,让乡亲们放心种菜、放心养鱼、踏实获利。
夜幕中离开边山河,记者思考着,边山河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越的地理区位,正新公司特有的模式,皮正新为乡亲们致富不亏本就行的人品,已为创建湖南反季节蔬菜安全基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以他一人的实力撬动一个如此大的产业颇感单薄,如果上级能给予反季节蔬菜大棚建设以适当资助,在政策上给予更多倾斜,将有助于较好地解决湖南反季节蔬菜多靠外调的难题,为农民提供更多在家乡即可就业致富的机遇。
来源:《 农民日报 》( 2014年01月10日 04 版)
编辑:郑波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