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百名主播讲党史】红二、六军团突围长征:没“蚀本”的革命奇迹

来源:常德全媒 编辑:胡玲 2021-04-26 15:50:35


图片

2021年4月25日 | 第6期

为您讲述

讲述| 张帆 · 制作|伍豪

图片

红二、六军团自桑植誓师突围到出湘入黔,历时近两个月,转战数千里,浴血奋战,成功地实现了原定战略意图,进入预定地区,为最后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片

在长征胜利会师的红军三大主力中,有这样一支部队。一年前,从桑植出发时有1.7万多人,长征途中牺牲1万多人,但到达陕甘时仍有1万多人。这支英勇的部队,就是前身为红二、六军团的红二方面军。他们是红军长征部队中扩红最多、损失比例最小的部队。

毛泽东同志曾为此称赞:“你们一万人,走过来还是一万人,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是一个大经验,要总结,要大家学习。”

奇迹,究竟是如何创造出来的?时光倒回至1935年11月。彼时,敌人调集30万重兵准备向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发动新的“围剿”。

面对强敌压境,11月4日,湘鄂川黔省委与军委分会在桑植刘家坪召开联席会议。贺龙纪念馆副馆长覃章衡说,“这是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做出了红二、六军团实行战略转移的正确决定。”会议认为眼前强敌逼近,根据地日益缩小,决定实行战略转移,突破敌人的围攻线,转向湘黔边,争取在黔东石阡、镇远、黄平地区创建新的根据地。

刘家坪会议后,红二、六军团开始部署战略转移行动。他们吸取红一方面军长征初期的经验教训,从战略方针的确定到行动前的准备,以及转移时间与方向选择,都作了一系列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周密准备工作。11月上旬起,各部队集中在桑植进行休整,广泛开展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整编、充实主力红军,开展军事训练,提高部队战斗力。

图片

11月19日,经过充分准备,红二、六军团分别在桑植刘家坪的干田坝和瑞塔铺的枫树塔举行突围誓师大会。当晚,除留下红十八师就地打游击掩护主力突围外,贺龙、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红二、六军团共1.7万将士,告别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告别患难与共、血肉相连的根据地父老乡亲,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

覃章衡说:“红二、六军团战略转移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坚持运用毛泽东正确的军事思想,在运动中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冲破封锁。”

从桑植出发后,红二、六军团神速突破澧、沅二水,巧妙迂回湘中,声东击西辗转湘西南,吸引调动大量敌军,迫使敌军的主动“围剿”变成了被动“追剿”。

“红二、六军团突围长征的过程,还是播散革命火种的过程,革命队伍也得到了不断补充和发展。”覃章衡介绍,红二、六军团到湘中后,把武装斗争与群众工作、部队休整与扩红宣传结合起来,广泛开展民运工作,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在湘中休整的十几天,红军扩军5400多人,并获得大量物资补充,为继续长途征战打下了基础。

图片

1936年1月7日,红军在对“追剿”之敌进行沉重打击后,趁敌人不敢贸然前进的机会,由湘西南从容向黔东进军。8日,红二军团进入玉屏县田冲一带。9日,红六军团攻占江口县城。12日,红二军团进占石阡。与此同时,负责执行掩护主力突围任务的红十八师,也于1月9日在黔东江口的磨湾与红六军团主力会合。至此,红二、六军团全部撤离湖南。

红二、六军团每到一地,都充分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一路撒播着红色的种子,赢得了群众的爱戴和拥护,大批群众踊跃参加红军,为中国革命注入了有生力量。时至今日,我们更需要发扬军爱民、民拥军光荣传统,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今日主播

张帆

图片

常德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阳光专线》主持人,二级播音员。省市播音主持协会会员。从业十三年,主持多档民生维权类节目,参与采编的《低水河减负记》《上岸渔民的幸福生活》等作品获省市广播电视新闻奖和播音奖,是广大交通参与者的知心朋友~

专家解析

图片

 中共常德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周波 | Zhou Bo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时指出: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历时2年零5天、跨越15个省、翻过18座高山、渡过24条大河、总里程6万5000里、大小战斗380次,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史诗。

伟大史诗铸就伟大精神。“把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这就是伟大的长征精神,必将指引我们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开辟明天的长征路。

来源:常德全媒

编辑:胡玲

阅读下一篇

返回澧县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