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百名主播讲党史】中共早期组织成员朱务善

来源:常德发布 编辑:胡玲 2021-05-31 16:36:10

图片

第35期

为您讲述

讲述| 黄叶蓉 · 制作|周明

图片

朱务善(1896—1971) 湖南津市人,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重要骨干。

1896年,朱务善出生在津市杨湖口(现生产街)的一个晚清秀才家庭,从小勤奋好学,成绩优良。1919年,朱务善考入北京大学,正逢“五四”运动爆发,在先进思想的影响下,朱务善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征途。同年,他被选为北大学生会主席,北京学生联合会主席。

在北京大学,朱务善遇到了亦师亦友、影响他一生的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李大钊帮助下,朱务善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俄国的革命经验。与邓中夏、罗章龙发起组织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1919年11月,朱务善组织成立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团”,吸收了一大批进步青年入团。1920年10月,他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参加北大学生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并由李大钊、邓中夏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19年---1920年,是朱务善从思想启蒙走上马克思主义真理道路的第一阶段。

入党后,朱务善主要负责社会运动和青年运动,他以北大学生会主席和北京学生联合会主席的身份深入到北京地区各大专院校串联活动,领跑在北京青年和学生运动的最前线。1920—1925年,朱务善先行先觉,用积极行动在革命运动中彰显着共产党人的使命与担当。

图片

朱务善使用过的皮箱

“二七”大罢工进入高潮时,朱务善代表北京学生冒险赴武汉探望罹难工人和家属,声援工人罢工,指斥反动军阀的暴行,在记者会上,他以一人之身,揭露了吴佩孚、肖耀南屠杀工人的血腥罪行,号召学生工人奋起反抗。北伐前夕,朱务善以北京学生代表身份赴广州两次面见孙中山先生,请命先生北伐,得到孙中山的赞许和鼓励;后又积极参与组织 “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有效地抵制和揭露了段祺瑞“善后会议”的阴谋。

1925年下半年,朱务善受组织派遣去苏联学习,在各大学校担任讲师,参加共产国际工作。1937年,在苏共肃反扩大化期间,朱务善受“基洛夫案件”牵连,蒙冤被捕,两度判刑,在西伯利亚乌赫塔城经历了长达17年的监禁和流放生活。在异国他乡,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信念,坚持个人利益绝无条件服从党的利益,忠于党、忠于革命和共产主义事业。

图片

在苏联学习期间的合影中间为朱务善

1955年春,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和批示下,朱务善结束了30年的异国漂泊生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国后,他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工作,先后任中科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科学出版社副社长,为祖国的科技编译出版事业奉献力量。文革期间,朱务善受到了冲击,于1971年6月去世,终年75岁,1978年,党中央为他平反昭雪。

图片

朱务善(右二)与原大成两等学堂(今津市一小)校友合影

回首朱务善的一生,他为马克思主义在北京、蒙藏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北京共产党组织和共青团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北京、武汉等地工人运动的开展,第一次国共合作等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追悼词中有这样一段话:“朱务善是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之一,为党、为人民、为共产主义事业,为中苏人民的友谊奋斗了一生,特别是在党的“一大”至“四大”时期,他坚定地服从党的决议,积极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党在那一时期所涉及的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他几乎都有参加,而且做出了一定成绩。” 朱务善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今日主播

黄叶蓉

图片

共产党员,津市融媒体中心副主任、总支委员,常德市播音主持协会副会长、资深主播,从业期间有多部电视作品获省市奖项。

专家解析

图片

 中共津市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雷忠武 | Lei Zhong Wu

朱务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全国最早的58名党员之一,是沅澧大地走出来的第一位中共党员,也是迄今为止津市籍唯一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人。他为马克思主义在北京、蒙藏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北京共产党组织和共青团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北京、武汉等地工人运动的开展,第一次国共合作等做出了重要贡献。异国生活30年,虽蒙冤受刑,不夺其志,忠诚信仰,忠诚祖国,回国后,壮志依旧,淡泊名利,勤奋工作,用热血为我们铸就了革命史上的丰碑,他敢为人先,忠诚担当,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今天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要以朱务善为标杆和榜样,学习和发扬他的崇高品德和精神风范,庚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保持革命到底的精气神,勇当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实践者、奋进者、搏击者,切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来源:常德发布

编辑:胡玲

阅读下一篇

返回澧县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