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党史上的澧县100讲】六千澧籍子弟参加红军(第76期)

来源:《澧县革命老区发展史》 编辑:胡玲 2021-07-20 08:30:14

图片

1935年9月3日,澧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区团(乡)级苏维埃政权迅速恢复和新建。为搞好拥军扩红工作,红军和县苏维埃政府成立扩红征兵处,负责全县扩红的计划、编制、集训等工作。征兵处设城内天主教堂。区苏维埃政府和驻当地红军于所在集镇设扩红征兵点,负责扩红的宣传、登记等工作。红军组成许多扩红宣传小组,他们活跃在农村、集镇。

下到乡村的地方工作队,协助抓扩红工作,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广泛进行宣传发动,启发广大青年当红军、求解放的自觉。“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就要当红军”的顺口溜到处传唱,很快出现父送子、妻送夫及兄弟参军、父子应征的全村欢送的局面。这次扩红,全县有6000余人参加红军,推动了红军的新兵连、新兵营、新兵团相继成立,并在澧县扩编了两个师。

拥军扩红工作开始后,一批游击队员纷纷要求加入红军。县苏维埃政府与红军考虑到澧县巩固红色政权及继续革命斗争的需要,决定让一部分游击队员随红军出征,一部分留守坚持斗争。驻县城周边的通讯沟、彭山游击队,驻县东北部丘岗区的古城岗(中队及支队)、田家坪(队及大队)、杨家湾(1929年建)、李家棚游击队,驻县西北部山区的和尚洞、罗坪、岩河、王球山、王家堰、大潭、庹家湾游击队,15支队伍共1400多人得到批准加入红军。西一区通讯沟(又称打鼓堆)游击支队成立后,队长王宜树带领30多名队员在澧、临边界合口一带惩治土豪劣绅,推进土地革命,救济灾民。

王宜树有四个儿子,前三个16~20岁的均为游击队员,第四个儿子才8岁,听到父亲带领的队伍要随红军去打敌人,一时回不来,坚决要求父亲带上自己。9月底,父子五人与其他游击队员一道,随红军队伍踏上征程,王宜树任红六军十七师五十团管理员。据现有资料统计,15名游击队队长中有营长1人,团部管理员1人,连长3人,排长1人,班长3人。最后只1人到达陕北,其余均在战斗中牺牲或失踪。

1926年9月北伐军驻澧,加入贺龙北伐军的3000多名澧县战士后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部分人参加红军。湘鄂西根据地时期,1928—1930年入伍的6000多名澧县红军战士,绝大部分为创建与巩固苏区献出生命。1935年入伍的6000名澧县红军战士,他们直接参加长征,绝大部分没能爬过雪山、走出草地,战死他乡。这批战士中,活下来的继承烈士们的精神,走向抗日战场,参加解放战争,成为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员。在澧县扩红征兵处报名参加红军的夏伯勋,经长征到达陕北后进延安抗大学习,后受派参加航空飞行学习培训,成为八路军最早的飞行专业人才。

来源:《澧县革命老区发展史》

编辑:胡玲

阅读下一篇

返回澧县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