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一段驻村帮扶往事,往事已然过去,但驻村帮扶工作仍然在继续:这是我的一段人生温暖旅途,算不得惊天动地,但实实地给予了我清廉前行的力量。——题记
星期五早上,丁奶奶给我打来电话,说有事请我帮忙。
丁奶奶是澧县码头铺镇村民。2022年3月,我到万家岗村从事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到村之后,我听说村里有个事实孤儿小乐。小乐是初中学生,出生不久,母亲便离家出走,至今未归,杳无音讯。几年前,小乐的父亲和爷爷相继过世,只剩下他和70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小乐的奶奶,便是丁奶奶。
了解到小乐的情况后,我对这个家庭多了一份关注关爱,协调村支两委等有关方面为小乐落实了教育助学补贴,申请了孤儿生活补助,争取了社会救助,为丁奶奶申请了低保。
我看小乐喜欢运动,喜欢打羽毛球,便给他买了球拍等相关装备,并陪他一起练球。羽毛球拍的线打断了,我又给他换线。我们的关系很好,甚至他要打印几十页《地理》学习资料,首先想到的也是找我这个“李叔叔”帮忙。
我看他有点胖,提醒他不要喝碳酸饮料和含糖饮料,喝白开水就好。小乐说,平时这些都没人提醒,而我提醒了他。
小乐正在长身体,冬天来临,往年的棉衣已经穿不下了,我得知后,给他准备了衣裤鞋袜,共十几套。
丁奶奶家还有一个上幼儿园的小女孩叫君君,是丁奶奶家收养的。我知其被遗弃的身世后,常去探望,给她带上她喜欢吃的零食,还给她买了蒙学经典读物。每次见到,老远她就欢快地一边叫着“李叔叔”一边扑了上来要我抱。
因为经常走访,我和丁奶奶一家像是结成了亲戚。这次,丁奶奶打电话给我,是要我帮什么忙呢?
丁奶奶说,她有个侄子在常德,托我给他捎点腊肉。我问到了她侄子的电话,并通话进行了确认。
可是当我到达常德后再联系,丁奶奶的侄子却说:“我没在常德,那个腊肉是送给你的,她怕你不收,就说是请你帮忙带给我。”
我说:“那我也不会收,下周回村了我退给她。”
我给丁奶奶打了个电话。丁奶奶在电话那头急了:“那你不能退,你一退我就生气了。你对我们这么关心,我没什么感谢你的,也就自己家里腌的腊肉,你无论如何要收下。”
我打开袋子,一块腊肉,一条腊猪腿。除了给我准备的一份,还有一个袋子是给万科长的。万科长是丁奶奶的帮扶责任人,鼓励丁奶奶力所能及养猪养鸡,并给予了产业发展奖补资金支持。
送腊肉,表达的是丁奶奶对我们关爱帮扶的感激感恩,是一份真挚感情的传递。收还是不收?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收,纪律规定不允许,也过不了心中的底线关;不收,丁奶奶会“生气”,恐怕理解成我们不领情,甚至是瞧不起。
我和万科长反复商量,最后决定,就消费帮扶吧,算我们购买,各支付500元,共1000元,由我回村后交给丁奶奶。
可是,丁奶奶仍却不肯收。这下,轮到我“生气”了。
我说:“你们现在还相对困难,两个孩子上学,自己年纪也大了,用钱的地方很多。驻村帮扶,就是要帮你们一把,一起渡过难关。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体现的是党和政府的温暖,不是我们某一个人的恩情。把两个孩子抚养长大,他们有出息了,就是对社会最好的回报。”
丁奶奶听我一席话,最终收下了钱款。我左右纠结如何处置这些腊肉的心事,也算是放下了。
来源:澧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余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