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传统艺术发新芽--“草坪文化现象”评述

作者:龚兴建 李雪芹 编辑:郑波勇 2011-11-21 11:22:38

  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继承传统艺术的精粹,同时紧跟时代脉搏,大胆创新,不断丰富表演形式,这是草坪农村演艺日益繁荣的秘诀之一。

  草坪,地处沅水之南、枉水之滨。这个小镇虽然普通,却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先贤屈原沿枉水逆流而上,写下千古佳句“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这里,善德文化的鼻祖善卷先生,曾带领部落沿枉水而居,枉水河因此得名;这里,南宋农民起义领袖钟相曾厉兵秣马、操练将校;这里,中国抗日军民在易家冲摆下战场,打响了常德大会战的枪声……

  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催生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早在春秋战国时,草坪的民间文化就非常活跃,先后盛行过花鼓灯、彩龙船、车儿灯、木偶戏等民间艺术。生活在草坪的人们对这些艺术形式喜闻乐见,一代代人将这些民间艺术瑰宝传承,为如今繁荣的农村演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72岁的张桃初是一位民间艺人,以渔鼓表演见长,创作了不少渔鼓、花鼓戏、三句半剧本。草坪以及周边不少剧团都忘不了他的好,这位热心的老人哪个剧团需要帮助就在哪个剧团演出,帮忙写剧本、编节目、置道具,共带出演艺人才300多人,且从不收报酬,为弘扬传统艺术发光发热。

  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批热心传统艺术的人,不少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在草坪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11月9日,全省首届南县地花鼓艺术节地花鼓邀请赛在南县举行,草坪农民表演的地花鼓《草坪欢歌》与20个表演队同台竞技,捧回了“最佳表演奖”。

  骨子里流淌着传统文化的血液,却又不局限于传统,不断注入现代元素,草坪农村演艺与时俱进的精神值得称道。

  当初,草坪只有单一的乐团,近年来逐渐有了男子管乐队、女子管乐队、腰鼓队、歌舞团、龙狮队等,30个剧团各有所长,各有特色。2008年,镇里的一支女子管乐队代表常德赴张家界参加“国际森林公园旅游节管乐大赛”,登上了大雅之堂,还荣获三等奖。

  剧团自身也不断学习、改进,将演员培养成多面手,丰富表演形式。草坪镇民间艺术联合会会长、宏达剧团团长陈刚办剧团的经历,是草坪农村演艺发展的一个缩影。1987年,在镇政府的扶持下,镇里的第一支乐团挂牌成立,刚满17岁的陈刚被推选为团长。几年后,这个性格外向、爱吹拉弹唱的小伙子一发不可收拾,购置了一批新乐器,成立了宏达乐团。乐团小有名气后,他又引进歌舞、小品、杂技、魔术、川剧等新节目,将乐团办成综艺型剧团。5年前,他通过朋友介绍,从山东请来了杂技演员王光福,并让他住在自己家里,对他给予生活上的关照。虽说王光福是自己花钱请的演员,但陈刚还鼓励王光福到其他剧团演出,丰富其他剧团的节目形式。现在,王光福被各剧团抢着请,演出任务一个接一个,每月收入超过了6000元。这位山东汉子早已把草坪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现在正在考驾照,准备购买小汽车。

  从内蒙古乌兰浩特市远嫁到草坪的王雅芝,在这里安居乐业13年了。学乐器的她以前担心到草坪后找不到工作,没想到这里有尽情展示才华的舞台。起初,她在金鹰艺术团担任键盘手,现在学会了常德话,唱歌、跳舞、演小品样样在行,还准备学习主持,成了艺术团的骨干演员。

  以前,由于人力、财力上的局限,一个剧团没有表演大型节目的能力。在草坪镇政府和镇民间艺术联合会的组织下,农民剧团转变思路,改变各自为战的局面,紧紧拧成一股绳,集中排演大型节目。这样的形式让农民演员从小舞台走向了大舞台,实现了质的跨越。

  2009年,草坪镇政府组织的“庆国庆、爱祖国、爱家乡大型文艺表演”吸引了150多名回乡人士和3000多名群众观看。镇里的剧团主动承担了演出任务,近200位农民演员同演一台戏,为乡亲们献上一道丰富的文化大餐;农民演员合作表演的歌舞节目《走进新农村》、《不一样的老百姓》,分别登上了2010年和2011年鼎城春晚的舞台,为晚会带去了清新的乡土气息;今年7月,鼎城区双桥坪镇举行“七一”表彰大会,需要组织近2个小时的文艺节目,草坪民间艺术联合会带领农民演员走出家门,成功承办了这场演出。

  草坪农村演艺的发展带给我们启示,不仅要在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沃土中汲取营养,更要创新和与时俱进,才能让传统艺术焕发勃勃生机。

作者:龚兴建 李雪芹

编辑:郑波勇

阅读下一篇

返回澧县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