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5月,共产党员罗宁、李立新来澧开展中共澧县地方组织的创建活动。到第二年春,在各学校中相继发展了一批共青团员和共产党员。大围乡的刘希斌在省城求学时受进步思想影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6年春加入共青团,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受党组织派遣,以共青团湖南区澧县特别支部教育长的身份回澧,发展青年运动。
刘希斌回澧后,罗宁安排新近入党的张运载、张景雅等配合他开展工作。他们以澧县中学堂、九澧女师、澹津高小、澹津女校、涔阳高小为活动中心,在学生中发展共青团员。先后吸收张邦恢、田文富、张光泽等13人加入了共青团。接着,又到澧南、澧澹、大围、县平民工厂等地开展工作。至1926年10月,团员发展到25人。
随后,共青团澧县代表大会召开,成立共青团澧县特别支部,隶属共青团湖南区委,刘希斌任教育长,机关设九澧女师。共青团澧县中学堂负责人为张运载、夏熙缉、张帮恢,共青团九澧女师负责人为莫申范、邓明彦,共青团津市镇负责人为张志定,共青团澹津高小负责人为罗贻叔、刘宗凤,共青团澹津女校为负责人周用珍、徐兴玉。到马日事变爆发止,全县发展共青团员51名。
在大革命高潮中,共青团员团结广大青年,投身工农运动,成为党组织领导下的一支坚强的革命力量。1926年12月,中共澧县部委、共青团澧县特支组建澧县童子团,共青团员夏熙缉任团长。此后,全县各区、团(乡)童子团的组织建设活动普遍开展起来。
来源:《澧县革命老区发展史》
编辑:杨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