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期
为您讲述
讲述 | 游翔 · 制作|晓菲
一代伟人毛泽东对洞庭湖情有独钟,在他的青年时期,就有过多次到洞庭湖“游学”的经历。主要是:“考察学校教育,进行社会调查。沿途写通讯投寄湖南《通俗报》”。
青年毛泽东画像
1921 年春夏之交,即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夕,时任湖南督学的毛泽东,怀着改造中国的梦想,与易礼容、陈书农一道,到洞庭湖一带考察。进入安乡县境,经三岔河、陆家渡、官陵湖、下码头,在护城河边袁东山先生的吊脚楼里,召开了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毛泽东一师同学潘能原、周夏藩等七、八人。
座谈中,毛泽东说:“我们来安乡,看到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河多、湖多、田亩多,老百姓大多数住茅草屋、牯牛棚,穿得破烂,路上碰到不少讨米逃荒的。这么多田土,为什么还这么穷?”
袁东山说:“天灾是原因之一,天灾主要是暴雨成灾,堤垸十年九溃,老百姓的房子、财产、庄稼经常被洗劫一空。1912 年民国以来,几乎年年发大水,街道能行船。青黄不接,饿死在荒郊野外的人无数。”毛泽东边听边记,一脸严肃。袁东山喝了一口水,继续讲人祸:“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把侵略的魔爪伸到安乡,到处办教会,鼓吹上帝万能,麻痹中国人民。到处推销洋货,压制民族工业。日本戴生昌的轮船,占据了安乡河道,县天主堂霸占良田一万多亩,规定佃户交租外,另送肥鸡一只。反动政府、地方团练是土皇帝,盘踞城乡码头,收取苛捐杂税,压榨工农群众。土匪占地为王,丢字喊款,烧杀掳抢,搞得人心惶惶。”
“农村情况怎么样?”毛泽东问同窗周夏藩。周夏藩说:“到处乌鸦一样黑。农民围垸造田,开荒斩草,却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百分之七十以上都被地主土豪霸占。”这时,一个老街坊插话:“大地主何养模,田土上千亩,佃户每亩交租两担两斗,还要春收送三斗,夏收送四斗,每十亩交糯谷一斗,母鸡一只,稻草十捆,负责勤杂工两个。"
老周接着说:“青黄不接时,地主老财放出八升或一斗米,一个月要收一担新谷。有个姓彭的农民,租 17 亩田,7年押金 92 担,佃字换了 13 次,不知猴年马月才能还清这笔阎王账。有首民谣说:“秋冬挖藕春采藜,糠菜不饱肚子饥。春荒不接卖青苗,挖肉补疮无止期。”
毛泽东放下手中的笔,一本正经地对大家说:“帝官封三座大山不倒,国家没有希望,民族没有希望,人民没有希望。我们必须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彻底推翻三座大山,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制度,让工农大众充分享受民主自由平等的生活。”
在听取大家对当代中国的看法和意见后,毛泽东还详细询问了安乡潘波造反的故事。
1911年春,天下大乱,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安乡官垱农民潘波对此深恶痛绝,便邀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举旗造反。很快队伍发展到 500 多人,于当年6 月5 日占领官垱码头,缴获了乡丁的枪支弹药。他们打土豪,抗官兵,声震湘鄂边界。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澧州镇守使王正雅,率兵偷袭了起义部队,潘波被俘,英勇辆牲。毛泽东称赞潘波有胆量,是个人才,又说安乡人民有造反精神,了不起。
接下来两天,毛泽东走访了安障岩剅口,考察了安乡的水患、潘波造反的地方、范仲淹读书台,为他后来写《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积累了素材。
今日主播
游翔
常德市广播电视台一级播音员、主任编辑。从事新闻传媒工作23年,在多个岗位历练,现任常德市广播电视台影像中心主任。多次获得省政府、省(市)播音主持协会一、二、三等奖。
专家解析
中共安乡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宋政权 | Song Zheng Quan
1921年,毛泽东来到安乡,考察洞庭湖区教育和社情民意。肆虐的洪水和帝、官、封多重压迫下困苦的人民生活,给青年毛泽东留下了深刻印象,以农民起义英雄潘波为代表的安乡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也深深感染了他,更坚定了毛泽东投身救国救民伟大事业的决心,也为他建国后坚决治理长江和洞庭湖水患,兴建荆江分洪大型水利工程埋下了伏笔。
来源:常德发布
编辑:胡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