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30万常德临澧儿女,为改善恶劣生活条件、摆脱水源匮乏状况,苦干10个春秋,靠一锤、一钎、一双手,修建了被誉为“亚洲第一泵”“江南红旗渠”的青山水轮泵站枢纽工程,锻造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想敢干、无私奉献”的青山精神。
我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青山水轮泵站枢纽工程大坝,俯视拦腰斩断的澧水,远眺曲折蜿蜒的水渠,驻足凌空飞架的渡槽,无不为“亚洲第一泵”的宏伟浩大而惊讶:“在那么困难的年代,怎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历史上的临澧,十年九旱、水贵如油。新中国成立后,临澧县委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经过反复考察论证,作出了建水轮泵站、低水高调、提澧灌临这一史无前例的重大决策,并赢得全县干群的广泛响应和积极支持。
1966年7月15日,在全县干群期待的目光中,青山水轮泵站枢纽工程正式开工。十万民兵自带口粮和工具,奔赴建设工地,拉开了腰斩澧水、提澧灌临大决战的序幕。
青山工程包括“枢纽”“灌区”两大部分,由主坝、副坝、水轮泵机房、扬水管道、船闸、发电站等组成,总投入3亿多。工程量之大,技术难度之高,以临澧当时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水平来说,修建青山工程注定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没有地方住,就用稻草盖工棚;没有参考资料,土专家就亲自勘测、精心设计;没有工程机械,完全就靠锄头挖,肩膀挑,土车运……澧水河上、青山脚下,临澧人民用血肉之躯,拼出了时代奇迹,铸就了千秋丰碑。
青山不会忘记建设者在大坝围堰截流时的英勇和悲壮:1969年10月27日,大坝围堰截流。当时龙口断面水深流急,千多斤的三脚架一入水面,就被滚滚河水卷走。危急时刻,战斗在围堰南端的文家营火速组成110人的突击队,在营长石敬之的带领下,毅然跳入激流,手挽手筑起一道人墙,5个多小时的生死搏斗,成功阻滞了水流,围堰截流成功。
青山不会忘记建设者在工程建设时流淌的鲜血和眼泪:1967年农历正月初十,当人们还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修梅民兵营的刘光昝和队友们冒着寒风,顶着雪花,就开始了放炮炸石。他怎么也没想到,爆破中竟出现多起哑炮。刘光昝主动进入炮场排险。刚刚扒开炮口浮土,哑炮突然爆炸,年仅40岁的刘光昝不幸遇难身亡,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
当年50多岁的共产党员王瑞堂是杨板民兵营青阳连指导员。1971年2 月1日,高耸入云的群英渡槽正在垂吊拆模。由于顶端的对口衬尚未拆掉,导致四根主柱不能着地。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爬上40多米高的主柱,拆掉对口衬。不顾队友劝阻,别上铁锤,王瑞堂就往柱顶爬。左右剧烈摇晃的主柱,将他撞得头破血流,可他全然不顾,咬牙坚持。一个多小时后,对口衬成功拆掉,主柱终于平安着地。青山建设6年,王瑞堂挑断了20多根扁担,穿烂了1000多双草鞋和10多双胶鞋,磨破了4件棉袄;先后24次负伤,22次不下火线,被赞誉为“青山王铁人”!
石敬之、刘光昝、王瑞堂、李圣托仅仅是十万青山工程建设者的典型代表。10年里,全县三年未办分配,人均集资225元、口粮428斤,全体建设者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10年里,共动用劳力60多万人次,投工7555万多个, 256人因公伤残,52位民兵献出了生命。10年里,全体建设者以无比的毅力和精神,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共架设渡槽13处3511米,开凿隧道8处2620米、倒虹吸管4处1382米,修建渠道2053公里,以精卫填海的壮举,打造出堪与“红旗渠”等量齐观的“青山工程”,时任省革委会代主任的华国锋亲临青山工地视察,现场盛赞“临澧人民有志气”!
风雨数十载,弹指一挥间。半个多世纪以来,青山工程引来的碧水缓缓流淌在安福大地,滋润着临澧百姓。赶超发展新征程中,历久弥新的青山精神,已经成了一面旗帜,正引领着临澧人民在高质量赶超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今日主播
乔佳蔚
临澧县融媒体中心主持人、记者
专家解析
中共临澧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李维 | Li Wei
临澧人民历时十年建成“亚洲第一泵”的青山水利枢纽工程,是临澧建设史、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是功在当代、造福子孙的民心工程。青山工程凝聚而成的青山精神,是临澧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建设富裕幸福美丽新临澧的力量之源。
来源:常德发布
编辑:胡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