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县各级党组织的党员深入农村、工厂、学校、军营,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工农大众及社会各界守土保国的斗志,串联结社,立章组团,使其融入抗日统一战线。众多工人、店员、手工业者积极参与抗日宣传活动,同时,党组织推动工会组织恢复和发展。
从1939年11月到1940年7月,澧县成立旅筵业工会、酿酒业工会、卜相业工会、轧花业工会、民船船员工会等工会,其中大堰垱、盐井、梦溪、道溪、枫林、新洲、红庙等集镇成立工会和分会37个,共有会员3057人。1940年烟业工会要求增加工资,罢工一个多月,直至增加工资才停止。
全面抗战初期,随着党组建外围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群众性的抗日组织不断兴起。胡晓湖等进步学生成立“读书会”“新华学术研究社”,任绪福等成立“寒假服务团”(后易名“化宣团”),大革命时期的共产党员张群范组织20多名女教师成立“晓钟歌咏队”,同时还有“澧县动员委员会”“母教运动委员会”“澧县战时青年服务团”“澧县妇女工作委员会”“澧县青年志愿从军征集委员会”“澧县赈济委员会”等社团组织。其中,九澧女师的读书会和新华学术研究社的成员均加入共产党,成为抗日救亡活动中的重要力量。
1937年秋,澧县“抗日民族先锋队”(后改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阵线”)中的中共地下党员蔡思治、聂复苏、游玉圃等指导九澧女师学生任绪福、陈良桂、陈良福、陈天香等组织“寒假服务团”。服务团在郭遵泰等教师的带领下,分别到王家厂、大堰垱、刘家河等地,广泛开展宣传。不久,服务团更名为“化宣团”,由任绪福、王水梅任正副团长。该团对查禁日货、 募捐物资及推动各界爱国人士抗日起到重要作用。后在此团的基础上成立澧县民众抗日自卫团。
1938年8月20日,在原澧县民众抗日自卫团基础上成立“湖南人民抗日自卫团澧县军事参议会”,委员13人(其中大部分为中共常德中心县委委派和原澧县“抗日民族先锋队”的骨干),并吸纳澧县国民政府和国民党县党部的李光炳、易法芸、戴伯山为常务参议。此组织名为澧县国民党政府地方武装,实际上是澧县中共党组织领导下的一支民众抗日武装,同时制作“湖南人民抗日自卫团澧县军事参议会”印章,以此为号召,领导抗日斗争。
来源:《澧县革命老区发展史》
编辑:胡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