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抗日救亡、汇合抗日力量是党担起共御外敌历史使命、粉碎国民党与日媾和阴谋的关键所在。1933年5月,针对国民党1932年5月与日签订的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及后来的《塘沽协定》,澧县组织波及城乡的国耻纪念周活动。
5月8日,各学校、机关团体及数千名群众汇聚县城司令台广场,谴责日军侵略行径。下半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五次“围剿”。外侮不驱,内战又起,抗日爱国活动不断兴起。10月14日,澧县学校师生、机关团体职员携各种宣传品,深入到边远山区宣传抗日救亡道理,号召抵御外侮,拯救国难。
卢沟桥事变后,澧县各种形式的宣传广泛深入开展。迅速恢复发展的党组织,以党员、团员集中的学校为阵地,以组建起来的民间团体为主力,开展抗战宣传:组织读书会,宣传党的抗战路线;组织民间剧团,进行巡回演出;组建歌咏队,教唱救亡歌曲;组织讲演团,讲解国破家亡的民族危机;组织慰劳队,到抗日部队中劳军;组织美工人员,绘制墙报漫画。各种宣传队伍、团体到集镇、圩场及车站、码头、工厂、门店轮流不断地开展宣传活动,以强大声势动员全民团结抗战,鼓舞抗战到底的志气。
从镇江流亡内地的青年韦来宽,随五十三军驻南县期间加入共产党。他有艺术天赋,善于演讲。1939年五十三军移驻澧县津市镇后,他结识青年学生李西原、宋叔铭、陈克强等人。按中共南县中心县委指示,并与军内中共支部商定,经军部同意后成立歌咏队,后吸收贺肯堂、徐小蔓等20余名青年学生和小学教师,组成津市怒吼歌咏队,李西原任队长,韦任指导员,队员有40多人。后歌咏队在津市各界纪念全面抗战三周年活动中,于万寿宫后坪演出《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感染了前来集会的市民。
同时,歌咏队购买油印机、纸张等印制抗战歌曲和宣传品,在城乡张贴、散发,并借《津市铎报》副刊,开辟《怒吼》周刊,发表杂文、散文、小品文等抗战文章。歌咏队安排有绘画才能的队员及美工人员,在大街小巷的墙壁上绘制宣传壁画。20余名歌咏队队员组成巡回演出小分队,先后到陈管垱、大堰垱、张家厂、梦溪、新洲等地演出。后因人告密,五十三军的党组织暴露,韦来宽等11人被捕,韦等3人被杀于皇姑山不二庵,《津市铎报》被查封,津市怒吼歌咏队被解散。
中共澧县工委组织由澧县中学、九澧女师师生成立的抗日宣传队,带着油印宣传品,打着旗帜,于1939年春插秧时节下乡宣传。唐克明、李祖靠领导的宣传队,徒步从县城出发,经石塘堰、大堰垱、王家厂直到和尚洞,全程90多里,沿途唱救亡歌曲、讲演、散发宣传品,有时还帮助农民耕作。为发动青年应征入伍,全县划5个宣传区,由各民众团体派出人员,组建30个兵役宣传队,轮流深入乡村进行宣传,激发群众抗日热忱。据统计,1937年9月至1940年7月先后有18392人奔赴各抗日战场。
来源:《澧县革命老区发展史》
编辑:胡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