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打鼓、唱戏、演皮影、舞龙耍狮……一年365天,这里都会鼓乐齐鸣,歌舞升平,让老百姓陶醉其中;这里是澧县大堰垱镇民间文化的殿堂;这里能让民间艺人展示不同多样的迷人风采……这里,就是澧县大堰垱镇西街文化大院。初秋时节,记者慕名采访,强烈感受到了文化大院的艺术魅力。
娱乐休闲好去处
9月18日上午8时许,记者走进文化大院,发现这个400多平米的大院已坐满了100多名观众。有的在静心等待演出;有的欣赏四周墙上挂的字画;有的则泡上一杯茶,相互之间拉起了家常。个个是怡然自得!
“很多老百姓一早干农活去了,他们会陆续来。11点半演出开始时,观众数一般会达到200多名。”见记者来,大院老板陈登云热情地介绍。“大院营业时间是每天上午8点至下午3点。其中,8点到11点半是喝茶时间,11点半演出开始,一般以打澧州大鼓为主,有时也有县汉剧团、京剧团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戏班子在这里搭台演戏。大院每年演出300余场次,接待观众近10万人次。”
“每人只花1元钱就可欣赏到精彩节目。观众除了本镇外,还辐射到大坪、车溪、九里、中武等周边8个乡镇。由于价格便宜,大院开业10多年来,基本都是亏本经营。”陈登云笑着说:“然而,大院从不以赚钱为目的,最重要的是能给老百姓提供一个欣赏民间艺术、喝茶休闲的好去处,从而丰富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老伴去世10多年了,儿媳又在外打工,我一个人在家很无聊,只有每天来这里听鼓书才觉得日子过的充实!”80岁的大堰垱镇涔南村老人吴常云告诉记者。“每天早上忙完农活后再听几个小时的鼓书,劳动休闲两不误。听鼓书还让我远离了牌桌,陶冶了情操,给我的业余生活带来很多快乐!”64岁的车溪村老人杨道国如是谈到自己多年听书的感受。
民间艺人展身手
“甲:鼓儿咚咚响。乙:歌儿声声扬。合:你我来把合鼓唱。乙:说起我们大堰垱镇,集镇管理规范化大加强,干部群众齐努力,如今呈现一派新气象……”
当日上午11时30分,澧县著名曲艺家周子房带着他的女弟子王先梅登台表演的澧州大鼓《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好》让台下200多名观众拍手叫好,欢呼声、掌声不绝于耳。
今年66岁的周子房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澧州渔鼓”的传承人,也是澧县著名的民间艺人。15岁时,周子房拜当地知名艺人李先凤为师,学习澧州渔鼓、大鼓等民间曲艺。师傅经常带他走村串户打鼓说书,说的大多是传统剧目,如《水浒传》、《万花楼》、《天宝头》、《血书起义》等。
一年后,周子房顺利出师,并担任县曲艺宣传队队长,负责深入县里的各个乡村,以曲艺为“武器”,把党的政策、文化送至千家万户。围绕地方党委政府在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周子房从打古书转向打新书,自编自演了一批中、小型书目,如《提鬼记》、《巴桑血泪》、《焦裕禄》、《雷锋颂》、《张家村的妇女们》、《颂党恩》等,深受百姓喜爱。
上世纪90年代,澧州渔鼓逐渐淡出民间演艺舞台,到茶社喝茶听戏成了百姓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从这时起,周子房便到澧县各茶社打澧州大鼓。打鼓50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演唱好书,健康书,有教育意义的书,他的听众都被培养成了“书迷”。
有一次,周子房在茶舍里演唱《岳飞传》,附近一家茶舍的艺人演唱《王三公子嫖院》,周子房的听众突然“垮座”,去听《王三公子嫖院》去了,但他依然稳扎稳打。只隔几天,周子房的听众又回来了,说:“那边的书太肤浅,没味道,还是这边的书有文化!”戴家河村有个名叫颜学文的书迷,在他重病期间,请人用躺椅把他抬到茶舍听书,说:“我听周师傅的书入了迷,可不能因病缺课呀。”
凭借卓越的民间演艺水平,周子房曾担任澧县民间曲艺协会副主席、湖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并被评为省级“优秀艺人”等。致力于民间曲艺的传承,周子房培养的徒弟遍及周边县市,达300余人。去年,周子房还以自己曲艺生涯的经历,编写了一本《漫谈澧州大鼓》,成为小学生的地方曲艺教材,为的是让澧州大鼓这个优秀文化遗产生根发芽、后继有人。
“我最喜欢在西街文化大院打鼓书,这里不仅环境好、硬软件设备齐全,而且观众数量多,给我们民间艺人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艺的好平台!”周子房笑着说,文化大院还邀请过易立新、马宁、陈君如、肖五、唐云龙等100多名艺人坐堂打书,艺人们比拼技艺,竞争相当激烈。“但只要干一行、爱一行,就会精一行,就不怕落后。”
默默耕耘搭草台
为艺人搭平台,给百姓演好戏。西街文化大院这个民间艺术“草台”的背后,凝聚了陈登云的滴滴心血。
1955年,陈登云下岗后创办了一个歌舞厅谋生,经营数年后破了产。正当陈登云满心忧愁时,他发现当地老百姓喜爱到茶社喝茶听书。“何不开办一家茶社?一方面能让老百姓欣赏到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一方面使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实。”
1996年,陈登云自筹资金,租下大堰垱镇西街居委会的三间门面,创办了西街文化大院。由于资金有限,当时的大院条件比较简陋:墙壁没有刷漆,乌黑一片;音响、灯光、投影等设备都是“低档货”;酷热的夏天,只有几把电风扇对着观众呼呼吹。“那时的观众数量也不多,每天只有100多人。”
思路决定出路。陈登云利用人脉资源,邀请当地著名艺人前来坐堂捧场。这些“座上宾”除了打鼓的,还有唱戏的、跳舞的,杂技、魔术、皮影戏等样样都有,甚至连外地的歌舞团都成为了大院的常客。
草台唱草戏。2012年1月24日,陈登云策划了一台新春晚会。晚会的演员全是本镇的草根艺人。澧州大鼓《新农村赞》、《十劝夫君戒赌博》,渔鼓《说“先教”》,大鼓演唱《一号文件到农家》,以及舞龙舞狮等乡土味十足的节目让观众们乐翻了天。
辛勤付出终有回报。西街文化大院被中宣部、文化部授予了“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这也离不开近几年来大堰垱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去年,该镇投入资金1万元对大院顶棚进行改造,今年镇里又投入20万元对大院进行了全面装修。同时,镇里还成立了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下设戏曲、书画、摄影、文学、曲艺等分会。这可让担任副会长的陈登云笑开了怀:“一旦文联创造出了好节目,赶紧搬到大院的舞台上表演。一有新的文化活动,比如,歌舞演出、京剧票友会等,我还可以免费提供场地。为的是让西街文化大院这个‘百姓大舞台’能更加精彩纷呈!”
来源:《常德日报》
编辑:郑波勇